登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带你玩转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负重登山会 [复制链接]

1#
尖峰岭主峰峰顶景色

海南乐东尖峰岭以“山壁陡峭,状如毛尖,刺破青天”而著称。登山道全程(约1.8公里)已修有石阶、木栈道等,便于登山,是游客的理想登山地之一。东北南三面群山环绕;晴天时,西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若遇雨雾天,山上云雾铺天盖地、千变万化。有时若“千军万马”横扫而过;有时若“瀑布飞流直下”冲刷群峰;有时若空中楼阁,雾中莲台……此时的峰顶观景台,宛如人间仙境,令人“乐不思蜀”。

(一)海南山峰海拔不高,登山路曲折距离长

海南岛上的山峰,海拔最高没有超过米的,相比大陆一些动辄两千米以上的高山来说,好像是“小儿科”。但若因此而轻视在海南爬山的难度,必会让你痛不欲生,感觉人生幻灭的!

海南岛五指山最高峰仅米,但除去石阶和木梯外,有近一半是原始山路,是没有台阶的,有些路段还需徒手攀峭壁,全程登山长度超过4公里,从山脚起始点登顶第一至少需4个小时,还不算接下来的第二峰,登山的难度可想而知。

快接近峰顶时眺望山下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海拔虽不高,但登山的长度依然恐怖,比如尖峰岭就是一个特例。尖峰岭主峰海拔米,徒步爬山登山起始景点在半山腰海拔米处,两处高度差仅米,但是登山路程的总长度却达米,接近两公里。正常登顶需用时间为一个半小时至2个小时。平地上步行两公里都够呛,何况登山?如果再加上负重,想登顶尖峰岭是需要极大的耐力和体力的。

(二)登山忌讳负重过大,尽量减负除非必要

我的实践表明,除了饮用水和必要的补充食品,登山最忌讳负重过大。我就曾有一次登尖峰岭主峰时,因随身携带的拍摄装备超过二十斤,登山登到最后,让我“痛不欲生”。其中走走停停,前后竟然花去三个小时才登上顶峰,直到下午快六点时才登顶成功。中途几次曾想过放弃,差点错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最后全是靠着一股气在撑着。

登山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年经时就数次登过五指山。但20余年后再次登山的感觉与年青时迥异,年青时登山感觉虽然累,却没有超过人体的极限。现在要登尖峰岭主峰时,从山脚下远眺峰顶时,虽说心中有些害怕,但更多却是渴望。登顶是每一个摄影师的最爱,如果没尝试就放弃,那就太丢脸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先登再说。登山起始处的一百级台阶转瞬即过,但很快我就开始气喘了。本来这点运动量对于两手空空,只带着几瓶水的游客来说不算啥。但我就有点“惨”了,身后背着一个全套器材的摄影包,肩上背着一个三角脚架与一个食品袋;为了拍摄方便,手里还随时拿着一台单反相机。负重过大,与其他轻装的游客是没法比的。

新近山顶时的山路

一路上,轻装上阵的游客登山速度很快,不断超越我。而我只能咬着牙,走走停停,一路气喘吁吁、累死累活地爬了米的长度后,又赶上“天公不作美”,在半山腰上下起雨来。本来重量就没有丝毫的减轻,还要临时撑着一把伞。山路上风大雨大,阻力增加不少。有时远远的就听到有游客在有说有笑地登山,只闻声不见人;但很快他们就越过了我。而我此时只感到四肢极度无力,膝关节也开始隐隐作痛。胸口、喉管处更像藏着一团火,不时烧得人难受。难受归难爱,还能忍耐着,还不至于到走两步就喘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登山距离路标的米处。

(三)登山挑战人体极限,身体不好要悠着点

此时离山顶还有米左右的距离,这要是在平常的平地上,根本不是什么事。但对于已经累得不像样的我,那就是“生死挑战”都不为过了。

尖峰岭景区的云雾

此时每走10米都要停下喘息一下,人体疲惫的“极限”开始出现。让整个人都有快要崩溃的感觉。走走歇歇的频率越来越频繁;间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此时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休息方能缓解胸口火烧般的灼烧感与全身极度的脱力感。也只有在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年轻时根本无法体会到的“人体极限”的感觉。以前我不是没干过重体力活,但再重的体力活也没有持续两个小时这么久。这种极度的疲劳,更是有两次差点滑倒,当时真的是被吓出一身冷汗,至此之后,我反复提醒自己不要着急,要再小心点,再慢一点。

当你没有体验过真正的人体极限时。你永远体会不到身体在极限状态下,那种对肉体和心灵煎熬和折磨的痛苦。这种折磨和煎熬,让我事后想起,绝对不想再来第二次。就算再来,你也一定会做足了准备再来。所以自那以后,对于爬山这类运动;如果没做好准备,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以至于后来在同学聚会时,有两次爬山的活动,已经是“人到中年”的大部分同学也是直接选择放弃。当然,这种身体上极限的折磨对于磨练人的意志确实大有好处。在今后的人生中,不论什么样的打击都不会让你心灵失常或轻言放弃!

尖峰岭云雾变化万千

一路上继续“摇援摆摆”地往上爬,我像极了一个在大海里溺水的人,在拼命地挣扎着,渴望着快点上岸。当看到右边草丛中终于出现了一个石碑时,上面写着“距峰顶米”时,我和每一个登山者一样,难以抑制“苦尽甘来”的激动!尽管剩余的米山路与平地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但是我还是拼命地把这米的山路,想象成为平地上的米的操场的跑道。不如此,没有办法驱除我此刻的心灵上的煎熬;精神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极度疲倦感觉。

“不容易啊,苦难终有到头”时,努力和坚持总是有回报的!米的山路是曲折的算法,但垂直的距离其实只有几十米。所以,当上方不时传来许多刚刚登顶的游客激动和兴奋的欢呼声。这种兴奋也“感染”了我,此时我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不断抵消着全身的疲惫与萎靡,我整个人也开始慢慢地恢复了刚上山那会的“精气神”。

尖峰岭峰顶的木梯

登尖峰岭主峰,路况几度变化;从石阶换成木栈道;又换回石阶。越近山顶,雨也开始小了很多,看来雨是下在半山腰中的。不知不觉中,感觉看不到头的树林,渐渐变得稀少起来;路边的岩石峭壁越来越多;上方的天空越露越多。这一切都说明山顶就近在眼前了。突然间走着走着,树木完全消失;山路边只余低矮的灌木丛,偶尔看到的树也是半人高的小榕树。眼前的山路转弯处变得平坦起来;缓缓地向左前方盘旋而上,只觉得左边完全变成了峭壁;右边的视野完全“打开”,已经可以看到翻滚与快速流动的大片云雾。白色云雾中飘浮的群峰若隐若现,有如一座座黛青色的小岛;只漏出尖尖的头。近处浓厚的云雾在山峰悬崖边快速升降起伏……此时雨完全的停了;峰顶上人工搭建的山门也出现了。转过最后一个山头后,石阶两边变得空旷,前方是宽阔笔直通向山峰的石阶,石阶两边只有低矮的灌木丛在山风中拼命摇曳。

(三)无限风光就在险峰,登顶付出必有回报

尖峰岭顶峰南边景色

当跨过最后几十级石阶上到一个小平台后,峰顶景色已尽收眼底;前方的石阶已消失,狭长的峰顶由数十米长的木制观景平台和木梯组成。观景平台有三个,一个比一个高,中间都由木梯连接,两边有各种观景台,围栏外只有灌木丛与个别小树。中间观景台的木地板上有向上穿出的几棵小树。整个观景平台就像一顶木制的“皇冠”,戴在尖峰岭主峰上。而“皇冠”上站着许多历尽千辛万苦登顶后的游客,他们在不断地在欢呼雀跃……

尖峰岭观景台景色

他们有的在兴奋地拍照留念;有的手扶栏杆贪婪地观看峰顶的奇景;有的瘫倒在木椅上喘气;有的则在喝水进食恢复体力……我更是迫不及待地冲上了最高一级的观景平台,与早已先登顶的家人,共庆登顶之后的狂喜。

站在尖峰岭主峰,周围是度无“死角”的人工观景台。大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艰辛付出过后就是无比巨大的收获,可以自由自在地品味这大自然的壮美;欣赏平时难得一见的奇景;留住山下难得一见的“云海、林海和大海”交相辉映的奇观。尽管呆在峰顶的时间比上山的时间要短得多;但已足够你笑看风云,牢记一辈子了。站在峰顶,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类既渺小又伟大。山下的人如蚁,车如虫;村镇高楼是火柴盒;湖泊与大海成了镜子。

山顶如梦一般的云雾

矗立峰顶,看周围苍穹化为“舞台”。雨后连绵群山,云蒸霞蔚、分分合合、瞬息万变。一会云雾笼罩四野,群山与山峰被融入云雾之中,入眼茫茫一片;一会云雾又如潮水般地远去,山峰半遮半露;一会云雾又在周围快速流转,有如千军万马扫过沙场;一会又各自演化大千万象……此刻,观景平台仿佛是世界的中心,游客置身其中笑看人生“风云变幻”……

作者:海军山文/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