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7.html一、善感悟才善选材
在写作的诸多要素中,选材因为写作资源的日趋“枯竭”而益发地重要。因为即使你的语言天赋再好,即使你再能巧构思、妙结构,但如果选材老套、雷同,缺乏新意,你的文章还是不会得到别人的垂青,很难从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
因此,善选材无疑地成为了很多人写作亟需突破的一道难关。那么,年轻人在本来就不太丰富的生活储备中,该选取何类题材才会新颖别致呢?其实选材方面也没有什么禁区和诀窍,关键是看你是否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点击”并提升出不寻常的题材来。要达到这一目标,善感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再好的题材,如果没有自己的感悟和选取的角度,此题材只能是封存在你的记忆中的一个矿藏。比如要写关于感动的题材,许多人就会生搬硬套,写给母亲如何洗脚或给老师、同学雨中送伞的题材。显然这些都是老得不能再老的题材。既然别人早已无数次“开垦”过这类题材,你再去挖掘也掘不出什么新意来。还不如避开这些陈旧的题材,别开生面地寻找最令自己感动的故事。
应当说,这类的故事在每个同学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总会有那么几件,只是不同程度上被你忽略掉了。因此要全力并“紧急”地开启你的回忆系统,从以往的生活中“开掘”出感人至深的题材来。因为大凡经过沉淀的生活,这些感人的故事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更加历久弥新,不会失去新鲜感。当然要想使这些记忆中的题材变得鲜活起来,还得巧构思、窍角度,并给这些题材注入大量的新鲜的时代元素。
我们说,生活看似每天都在重复,其实若仔细体味就会惊奇地发现,正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每天的故事、每天的感悟其实很不同。你所认为的每天的程式化的、刻板的生活,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生活画面的。对这些生活除了要勤于积累、沉淀外,还要“发酵”,即自己能够深刻地感悟。
只有你尽情地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感谢生活,你才能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新鲜的与众不同的素材来。比如说,在你每天上学的路上就会发生许多事,如和人发生一些冲突、车子损坏、在修车摊前的感悟、存车见闻、修车建文等。看来只要你用心,那些并不起眼的小事都能成为作文的素材。再比如,写亲情作文,不但是只写父母为自己操心、每天变着花样为自己做饭,还可写母亲的唠叨、饭桌上的争论、耐心的陪读、病床上的呵护、生日的聚会等,皆可入作文。
当然所有的素材必须是你自己感动了、感悟了,最终才能感动他人。因此对要写的题材一定要精挑细选,然后把素材反复过滤、沉淀,并从中提炼出精彩的内核来。
二、好题材使人心动
如今对许多人来说,写作最头痛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材了。可以这样说,题材好,文章就近乎一半好了。这时如果再从构思、语言、立意、细节等处稍加努力,成就一篇佳作并不是太难的事。然而,这所谓的好题材上哪儿去找呢?
面对茫茫的大千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业竞争,大家似乎都有太多的话要说。然而,一提到写作,这些每天都像小电影从脑海里翻过的生活片段,似乎又稍纵即逝了。许多人实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选材。
许多人无视自己已有的生活,也不愿动脑筋从自己的生活中要题材,而喜欢写别人早已用过的题材。如写做好事,首先就想到领盲人过马路、给灾区小朋友捐款;写难忘的一件事,就去写如何动手给父母炒了一盘鸡蛋西红柿,或者是自己会洗衣服了。我曾看到一位同学,将自己如何会系鞋带洋洋洒洒写了近一千字,表面上看是写自己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刚刚会系鞋带,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因此,此题材若放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身上还算可以,放在中学生身上,就有些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了。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近乎小儿科的题材,许多同学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变着法子去写,也写不腻,实在是有些选材上的弱智。
我们说,好题材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出来的。即使你的生活视野再狭窄,但也没到了一点可塑的空间都没有的地步,也不是一点闪光的地方都没有。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而发现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讲又充满了阵痛和惊喜。在发现中,你会觉得自己在走向成熟。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许多话、有许多故事需要展现,但平时它们却都处在“沉睡”状态,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激活与提升。如堂兄们习以为常的学号、座位、课间十分钟、考试前夕、考试状态等,笔者都见过以此为题材的精彩作文。这些作文无不在角度新、感悟深、、构思精、语言美等方面用足了力量,使得极为平常的题材出现了新意和“曙光”,令人感慨。
还有许多好题材,是靠有心人从生活中奋力开掘出来的。如有的贫困生写自己卖血的经历、母亲为自己煮熟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带在自己上学的路上,都令人读后为之心酸和动容。同样即使写老师的这个老题材,由于换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构思,如将几个老师对比并串联来写,也增加了立体感和亮点。
看来,要从生活中找出好题材也不太难。一是要用心、用力,不停地换视角去开掘;二要改变思维的角度,善于从日常的小题材,写出大立意来;三要增强自己的人生慧眼,从生活中不断发现新题材,经过深入的“打磨”而成为好题材。
三、好构思下笔如有神
究竟什么是好构思?许多人写了许多年文章,到头来也未必深解其意。有的人会以为,好构思就是文章与众不同,在写作中任意驰骋、我行我素。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我以为,写作固然是写作者个性展现的大舞台,但如果你在行文中、选材中处处从小我出发,不去勇敢地触及一些热点话题,这样的作文时代气息也就不那么强,也不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从而引不起别人的强烈共鸣。我们看到,时下流行的某些作家,其作品无非是卿卿我我、无病呻吟、雾里看花以及从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浅薄的人生感受。这样的作品即使构思再好,但由于内容苍白无力、空泛无边,也不会是什么成功之作。
因此,好构思来源于好题材。因为构思是在选材上的合理加工和再造,是对全篇结构的总体框架设计,它好比是一张虚拟的设计蓝图,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采取何种语言风格来叙述等,都要在精确的构思中去认真来考虑。
我写了几十年的杂文随笔,发表杂文多篇,作品总数近万字,这只是发表的部分,还有几十万字的文字未公开发表,它们或是构思不好,或是选材不新,或者是写作手法上有问题,或者是内容、观点等不合时宜。但这些未公开发表的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在写作上的进一步腾飞。
比如,过去一个小时能写上个一千来字就很不错了。而如今一小时竟能在电脑上写近字。而如此高数量的速度是怎么炼成的?一是得益于几十年的笔耕不辍,使得文笔越练越熟,二是得益于多方面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见识积累,三是得益于经常的构思。有时一篇文章的前后构思要长达一年,甚至更多。当然,这些文章都是交叉构思,绝不雷同。
我有个习惯,每看到一个问题后,即可进行思考,将题目先写下来,然后慢慢地给它丰富积累材料。有的文章有个想法和标题后,就要反反复复地去想,直到彻底想透为止。不是不想写,而是构思还未过关,没有成熟写作的契机和动机。比如为了写作杂文《手机综合征》这篇文章,我前后思考了有一年多,观察了不下百人使用手机的习惯和常用语。由于此文构思时间较长,所以这篇多字的文章仅用了半个小时就一气呵成了。
我以为,一篇文章构思的时间越长、越反复,相关的素材准备的越充分、越得当,那么写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要写得内容就会呼之欲出,如同高山流水,奔腾而下。我还深切地感到,每次写作一篇构思很成熟的文章,手中的笔或键盘都如滔滔的江水,奔腾不息,似乎有些不完的内容。而构思越精确、观察越到位、相关的材料越充分,文章的成功概率就越高。为此,我建议各位,不妨在平时准备一个大纸袋,将要写得题目放进去,然后不断地为此搜集各方面的材料。当你自己有了一点想法后,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要放进去。将这些材料充分消化后,再视情进行一定的构思,然后写出的文章肯定是行文流畅、引人入胜。
好文章无疑地是作者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思想与智慧的精华。而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经过你自己大脑的深度加工,将观察与思考的结果在大脑中充分地酝酿布局,最后一笔挥就。因此,这样的文章才越写越痛快,读起来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四、好提纲令笔力雄健
作好写作提纲,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关键。当然对于有一定的写作基础的人则大可不必了。许多同学平时写作文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对语言、节奏、结构、层次等要素把握得并不准。如果任其信马由缰地写下去,很有可能是首尾不能相顾,结构会臃肿、语言会乏味。那么,写作提纲就充当了作文的提速器和安全阀。这样一来,就免得写不好又重新推翻再写。如果是平时的作文还好办,还可以反复地修改。但是倘若在考场上这种作文的冒险可就不划算了。写不好,连改动重来的时间都没有,会白白地丢掉几十分。
看来,把写作提纲写好,无疑地能全力助推写作。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提纲呢?一要认真审题,彻底弄清题意,不要跑题、偏题。二要迅速地确定叙述风格,即以何类语言风格进行叙述。三要认真地构划段落,做到合理搭配,收放自如。四要确定自己文章的重点部位,即在哪段中是浓墨重笔,哪段是轻轻带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要掌握行文的节奏。
当你绞尽脑汁地草拟了写作提纲后,即刻就要按照你自己设计的蓝图,尽情地在纸上驰骋下去。在写作中,还可不断地丰富提纲的欠缺,即忠实于提纲,又不囿于提纲。因为任何的思绪都是稍纵即逝的,需要及时地记载下来。你的提纲写得好,写起文章来就能全面提速,不枝不蔓,使得文章有了更多的亮色。
五、好语言回味无穷
文艺作品也好,非文艺作品也罢,都是高度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是文章的载体,再好的题材、再好的故事,也得需要用语言去全面驾驭和展现。正如文学大师孙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说的那样:“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存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钻,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见孙犁《文艺学习》一书,作家出版社年)由此可见,一个写作上的有心人,该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语言的修炼。
不过,语言这一关,是横在许多人面前的一道关口。有的人读了十几年的书,进行了无数的语言训练,但语言还是过不了关。突出表现在讲话结结巴巴,无层次、无节奏,混乱不堪,别人也不知所云。反映在作文上,也是语言异化严重,要么是中西合璧,要么是网话连篇,要么是自造词语,要么是卖弄词藻。由于对语言的不用心用力,没悟透,使得自己作文的语言蹩脚乏味,使人无法卒读。
如一位同学在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中这样写到:“偶8素米女。木油虾米太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像偶酱紫的菜鸟……”试想,这样的语言有谁能够看得懂?又怎能得高分呢?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首先必须让人明白,其次才是文采,让人读得有兴致,能回味无穷。因此在各类考试作文中,还是不用网络语言为好。
然而,我们还是看到因为语言的成功而使文章魅力四射的作文,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觉感受。如《作文通讯》杂志上刊发的一篇题为《春日呢喃》(年第5期),一开头的语言就先声夺人:“有一个季节叫春天,在鸟语花香中亘古未老,枝枝叶叶总关情;有一种花叫思念,隽永悠长而流行于每个季节,在春天开得最是凄美;有一种花叫忧伤,如展翅的蝴蝶,喃喃自语着一段春天里欲说还休的心情。”这样的语言令人心动,跳跃着韵律美。还有一篇题为《我是一条鱼》(年第10期):“中考是一张网,我就是一条鱼。渔夫(老师)很早就告诫过我们:‘学海无涯。你们既然是鱼,就注定要进行艰苦的洄游。谁若是轻视那张大网,总有一天会被自己的眼泪淹没。”,整篇文章语言鲜活,比喻生动,令人称奇。
可见,语言需要千锤百炼,好语言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经过写作者在长期的语言磨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这些语言风格也不是装出来的,或有意为之。而是作者的学识、智慧、行文节奏、遣词造句等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这样的文章读后常令人击节赞赏、过目难忘。
六、好结尾会余音绕樑
虽然一直有不少写作专家告诫写作者如今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有多少种结尾法,但我至今仍坚信,文无定法,最好的结尾还在文章中。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确实有无数的可圈可点的结尾法,但它们只是无数好的结尾之一。其实,每一篇作文都是写作者一次全新的创造,因此,根据自己文章的发展脉络,不可能都有相同的结尾。正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任何模块式的结尾都不可能概括日新月异的作文发展趋势。
写作既是个人修养,特别是个人母语修养的全面体现,又是一个时代在写作者身上的重重烙印。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去读一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文,就发觉不少作文早已无法卒读。且不说选材有些陈旧,思想观念也有些不合时宜。更重要的是其语言也都较强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那么,作为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尾,如今的写作者也不会刻意地模仿过去年代学生作文的套路,而是根据自身作文的特点和重心所在,或阐释,或升华,或诘问,或不动声色,或雷厉风行,使得如今的学生作文的结尾色彩纷呈、斑斓绚丽。
优秀的文章一定要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结尾,让人们沉浸在文章的巨大的艺术魅力而振奋人心,或者通过这个结尾让我们感受到了文章的人格美、人性美、结构美。好结尾应当是锦上添花,好结尾是余音绕樑,好结尾是警世格言,好结尾更是一枚咀嚼再三的橄榄。为了有一个出色的结尾,你应当拿出全新的智慧和努力,给自己的文章一个完美的收束。
七、好标题勾人眼球
对许多人而言,给自己的文章起个好标题是件很费力的事。一是不会出新,爱人云亦云,紧步别人的后尘。如国内的出版界,前些年刚走红了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样,不多的时间国内就出现了30多种书名相近的图书,其雷同、搞笑令人大跌眼镜。如《谁的奶酪我动了》、《我动了谁的奶酪》等不一而足。在中学生写作中,这种标题方面的克隆风、趋同风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比如,有哪首流行歌曲走红、哪部电影、电视剧热播、哪部图书畅销,那么,其曲名、片名、书名就会成为许多人争相效仿的“标的”。许多作文本来内容出新、构思也奇特,但由于标题不出新、不出彩,或是仿写,或是生硬的套用,无疑地给自己的文章降低了一个档次。
还有的人在写作文时,只为图省事,给自己的作文草草地、胡乱地起了个非常简陋的篇名,如《我的老师***》、《**记游》、《浅谈***》、《小议***》等,一看篇名,就让人生厌,不想读下去。
在标题方面,前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著名作家叶圣陶说:“教师出的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命题要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还有不少的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镜。
我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深知标题的重要。有时写完文章,光是标题就在三斟酌,有时要改动标题许多次。如果文章写好后,没有好标题,宁肯文章先放在抽屉里,等什么时间想出了好标题,再把它投到报刊发表。
然而我在近二十的办杂志的职业生涯中,过手的文章无以计数,但印象殊深的好标题还不是太多的。每月在审读来稿时,都要费尽不少心思,为一些文章改动标题。这些年来,究竟改动了多少,大概也数不胜数了。我在此建议各位,既然你在写作时,举凡语言、构思、选材等方面都很注意,甚至近乎苛刻了,那么你为什么不对标题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或创新呢?
标题作为一篇文章的眼镜,起到概括全文,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一篇文章立意的内核,也是文章画龙点睛的所在。因此,要想使文章标题出新、出奇,一方面要苦思冥想,一方面也需要对所写的文字烂熟于心,反复揣摩。如果行文非常顺畅,叙述角度也很别致,语言风格也别开生面,那么好的标题自然也会呼之欲出了。
八、让情感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不管你的作文技巧有多高,不管你的选材有多奇妙,但是如果你在文字中没有投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是冷若冰霜地介入,那么这篇文字也不是成功的。构成一篇好的作文因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情感饱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可见到什么山上就应唱什么歌。既然是写作文,就要充分自己的一切智慧和手段,并运用饱满的情感,使作文有滋有味,有起有落。情感作为一篇文章的脊柱,起到穿针引线,勾连上下,左右文风的重要作用。如果在写作文时,发现自己的情感似乎还远远没有到位,那就证明作文的“火候”还未到,还得需要慢慢蓄积和培养,不能强迫自己的感情勉强“挤出”,否则就会出现矫情和虚情。
如目前从南到北在各地中小学中盛行的什么给父母洗脚的作文,就有些偏颇和做作了。因为给父母献爱心、与父母沟通未必总得去洗脚,还有其他许多的方式。如今给父母洗脚成了一项任务,但据笔者所知,许多家长似乎并不领情,甚至反对。因为如今孩子的学习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时间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没有时间与家人充分沟通。如今冷不丁地要孩子给家长洗脚并写一篇洗脚作文,从家长这儿,就觉得这事有些牵强。但疑惑归疑惑,作文还得写。由于写作者并没有从灵魂深处对父母有感恩的思想,也没有对感恩的话题进行必要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沉淀,但却要在作文中进行生硬的抒情。于是那些假大空的套话,便悉数搬到纸上。这使我们惊讶地看到,从南到北的学生的感触大抵相同,文章千篇一律,似曾相识。其实这对学生本人也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
要想使自己在写作时常常情感饱满和情感奔放,就要首先端正对人生和处事的态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和自己周围的生活,要善解人意,宽以待人,时刻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人生。这样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生硬地让自己的情感“出场”,而是水到渠成式地流淌并奔涌。
只有你在写作中情感到位,这篇文章才能通畅自如,文气充沛,思想感情真挚,引人共鸣并引人深思。可见,情感饱满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当让情感饱满为你的作文增添更多的亮色!
九、精炼些,再精炼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在中学阶段就要不断地攻克母语关。通过不断的作文训练,使自己在运用母语方面达到灵活多变、应运自如、通达流畅的地步。
然而,许多人在写作时,要么语言如同白开水,不会用更多的形容词、动词。不会写对话、动作、场面、外貌等,使得本应灵活多变的文字成了一个流水账,又臭又长。还有一种倾向,是肆意地将语言泛华丽化,生搬硬造了许多词不达意的句式,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藻,以求别人的注意。其结果是文章又臭又长,像注了水的海绵,言不符实。读这样的作文简直就是一种受罪。
文学巨匠鲁迅、契诃夫的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洁。鲁迅的杂文能用几个字证明的,绝不会用一段话。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都精短,也是区区几个字就能将人物勾勒得活灵活现。读他们的作品,往往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地。
那么,如何将自己的文章写得短些、再短些呢?第一,要充分构思,让文章的框架烂熟于心。经过精心构思的文章再写出来就不会有东倒西歪的感觉了。第二,要勤删改。文章写完后可放在抽屉里“冷却”,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进行充分的“打磨”,把多余的字词句删去,使文章再缩水。第三,要端正自己的文风,不无病呻吟,东拉西扯。这样在写作文时,就不会一味地把不相干的内容都写进去了。第四,可做简单的提纲。在此框架内运笔,从而使文章的字数和结构不会膨胀得过多、过大。
不过,上述我谈论的都是平时的写作,如果是中高考及各类应试作文,则一定要看清题意和字数要求,比如不少于字的,就是个硬尺度,一定要在此限度内做文章,太短达不到要求,太长也没必要。
为了使自己的写作更精炼,就要加大对各种文章的训练力度,多读名家作品,尤其是精短文章,从中汲取其精短的内涵。此外要在不断的写作练习中领悟到写精短作文的技巧,让字词句的使用更加准确,力争不跑题、没有太多的枝蔓。
看来,能写精短的作文,是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要不遗余力地推进短文。
十、写作,一次毅力的马拉松
屈指算来,我从年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写第一篇正式的作文,到如今以文字为生,笔耕不辍已50多年。而真正的、有系统的、不间断的进行杂文随笔创作,始于年。从此每年少则十几篇、数十篇到多则几百篇文章的发表,到如今已进入了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
我总以为,人的思维需要不断地拓展,正如要不定期地对电脑进行“压缩磁盘空间”、“清理碎片”的操作一样,一个有心人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归纳、提升,否则也容易出现思维阻滞甚至退化的局面。
我从最早写作文时的呲牙咧嘴,一小时也也写不出几个字,到如今一小时能用电脑快速写作近字左右,一泻千里,笔无阻挡,这其中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写作的提升、佳篇巨制的出现,绝不是写作者看了多少写作教科书后二提高的,倒是在不断地写,不停地读中,有所感悟,从而合理提升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也是锻炼人生毅力的一次马拉松。
如今,写作已渗透到我的各个细胞,变成自己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几乎每天在工作、生活之余都在思考、发现,都在写。而且这种每天写作所带来的愉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心灵散步。即使是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节这些长假,也会抽出几天奋笔疾书。
有的人可能会说,你每天的写,不觉得累和乏味吗?我倒不以为然。因为每次写作都是一次情感的释放和信息、观念、往事等的全新整理。有时在当时发生的事情未必能马上写下来,而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突然找到一种感觉,这些往事便都会浮现出来,在一种写作冲动下,变成了一篇篇作品。
记得年3月,我随中国出版代表团出访了法国。在法国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会见了法国出版界、文化界等方面的人士,走访了8个城市。加上每天与代表团60多名同行的交流,信息量是超量的。而回国后又急于忙碌其他事务,一直未能将这些信息、思绪及时地整理。但笔者还是抽空搜集了一些法国资料作为写作时的必要补充。事隔两年,才得以有空将这段经历进行整理。于是拿出早就拟好的提纲,开始每天早晨写上一个小时,这样坚持写了五六天,一篇2万多字的中篇游记《穿越法兰西》终于写了出来。
从年我开始发表杂文到如今,已在各地余家报刊刊发了多篇杂文,文章曾入选了数十种杂文选本,数十次被《文摘报》等报刊转载,再加上其它的散文、纪实、评论、小说等,共发表了近万字,而这些作品都是在业余时间写就的,因为我每天还有大量的编辑工作。
通过这些年不间断的写作,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密度增强了,信心也增强了。同时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通过以文会友,我还结识了数以千计的文友,还有数不清的各地的大批读者。
如今,我又一次地进入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井喷”状态。几乎每天都有许多话要说,有很多感触要发,真是越写越熟练,越写精神越饱满。与此同时,我的手机自媒体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