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散,收放自如——如何写好“感悟型”材料作文
文
吴春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中学
在表述上,“感悟型”材料作文题通常是“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由此看来,“感悟型”作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考生不拘泥于材料所提供的具体的感性事例,而要根据材料所传达的深意来写自己的“思想感受”,即要求考生挖掘“材料”的内蕴,从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感悟型”作文既能反映考生的文学功底,又能体现学生的思想水平。虽然审题有难度,但写作空间广阔,容易出佳作。
一
读懂材料才能“整装待发”
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相同,“感悟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考生能读懂材料。所谓读懂,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而应该由表及里,读出材料的隐含意义,读出材料的情感价值取向,读出命题的命意指向与倾向,把握材料要求,这样才能准确立意。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隐。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题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登山看风景实则影射生活态度:有的人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而有的人却能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动摇。命题者的目的正是要批评这种“随波逐流”的思想,倡导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本题最核心的观点。此外,根据材料的叙述,这道题还可以提炼出下面三个常规的观点:1.由各处风景不同,可得出人生处处有风景的结论,即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地位,都可以有不同的风景,都能感受生活的美好,都能获得幸福。2.有人说风景好看,也有人说没啥好看的,由这句话可得出人人心中有不同的风景的结论。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年龄阶段、学识修养都不同,见到同样的景象时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3.实践来自于自己的体验,由从山脚之景到峰顶之景给人的不同感受可得出人生风景需要自己去体验、去感悟的结论。他人的话只是自己判断的一种参照,自己的体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二
“实”题要善于“虚”写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进行“精骛八极,神驰千仞”的联想和想象,也不能写出深度的思考和见解,使文章的意蕴表面化。“实”题要“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自己直接感悟或领悟到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考。“虚”写指跳出现实材料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从窗户望出去,看窗外风景或图画,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材料指出不同的人看到的风景或图画不同。省略号的言外之意就是,除了看到雅俗和动静外,你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或图画。由此可见,此题取材于日常生活现象,就视野之内所见,引发考生深入思考所见。从审题角度看,窗外的风景或图画首先是来自现实世界,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主体面对同一幅风景或图画,有不同的认知;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主体在面对风景或图画包含的东西时,有的主体只看到了这个部分,有的主体却只看到了那个部分;还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主体面对同样的风景或图画时,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