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上图为年,登山队队员在海拔米以上的雪坡上前进(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年5月21日拍摄的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所使用的现代登山设备。新华社特约记者拉巴摄。60年前的5月25日4时20分,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名平均年龄仅有24岁的勇士,代表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巅。60年后的5月25日,珠峰之上,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们正克服重重困难,向峰顶发起第三次冲击。60年间,世界之巅不断续写着这座山与登山者之间变与不变的故事。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登山运动的装备、气象服务、营地设施等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提高,新一代登山人以更加安全、科学、环保的理念,传承和弘扬着中国人的登山精神。
拼版照片:左图为年6月13日,中国登山队队员在海拔米的高山营地,看报学习。图中正面前排三名藏族女队员分别为登上海拔米高度的桂桑(中)、登上海拔米高度的次丹卓玛(左一)、米玛卓玛(右一)。新华社记者范惠琛摄右图为年5月21日,在海拔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维护5G基站。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年6月9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高山气象站收集气象资料。新华社记者程至善摄右图为年5月25日拍摄的珠峰大本营气象应急保障车,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专家在这里与后方气象专家进行天气会商。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年6月7日,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右)、贡布(中)与屈银华三人凯旋拉萨后捧花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年7月12日,在纪念西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14座海拔米以上高峰10周年仪式上,队员次仁多吉(中)、边巴扎西(左)和洛则获颁纪念奖杯。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年的春季登山季,为测量、登山和科考等队伍提供服务保障的当地群众在珠峰大本营搭起的帐篷(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摄右图为珠峰高程测量活动中,曾经被视为登山队最好的帐篷变成了垃圾集中存放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年5月27日,登山队员通过架设在海拔米珠峰第二台阶的“中国梯”向上攀登。新华社发右图为年7月10日,年登顶珠峰的登山家桑珠与收藏在珠峰登山博物馆的中国梯合影。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上世纪90年代,西藏登山协会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在珠峰大本营建起了厕所、垃圾场等环卫设施。图为当时修建的公共厕所(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吴华国摄下图为年5月3日拍摄的设在珠峰大本营的临时环保厕所。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早期登山运动员在珠峰大本营举办的排球比赛(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右图为年5月16日,一名登山爱好者在珠峰大本营人工草地上进行高尔夫球练习。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