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说诗的抒情性与表现自我 [复制链接]

1#
诗是美的别称。凡给人以美感的生活、情境,人们常情不自禁地说:“多么富有诗意啊!”生活的诗意激荡了诗人的情怀,发而为文字,便成为艺术的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中情不动,不可能有诗,或者说不可能有真正的诗。诗人康白情在谈诗歌的艺术时说:“诗是主情的文学。没有情绪,不能作诗,有而不丰也不能作好。”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即使一些状写景物的诗,也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情感在里面,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需要说明的是,诗人借助诗所抒之情,必然是由生活激荡而自然生成的,而不是“为赋新词”故作的情。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是生活的喜怒哀乐在诗人心中激起的火花,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歌唱。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好诗无不如此。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激动了诗人情怀的生活,诗人提炼而形诸诗,用以激动读者,感染读者。“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诗品序》)故“诗三百”、乐府民歌、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三吏”“三别”、郭沫若的《炉中煤》、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令人百读不厌;而那些为做诗人而矫造出来的无病之吟,永远不会有魅人的力量。诗的抒情需要真。但是,真的感情不都是诗。吝啬鬼拾到金币会手舞足蹈;诈骗犯获得巨款便兴高采烈;侵略者攻占城堡而得意忘形……这些真的感情永远不会成为一首好诗。只有抒发纯真美好感情的诗,才能激起善良读者感情的共鸣,成为净化人们灵魂的精神财富。因此,诗人的情感需要提炼与升华,即诗的抒情不仅要“真”,而且要“善”,要“美”。请看下面这首写人生的诗:人生真是不吉利,第一声宣言就是哭啼。童年哭襁褓的束缚,青年哭恋爱的失意。中年哭生活的沉重,老年哭失落的孤寂。人死之后送殡的歌声还是哭泣,人生就是从产床一直哭到墓地。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也许并非不真,如果厌世者读之,也会产生几多感慨。但其情调落寞悲观,我们不能说它是一首好诗。诗,应该是引人向上的美的艺术。诗要抒真情,因而也就离不开自我。表现自我的诗,来得更真切。王国维论词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有我之境”,自然表现鲜明的自我,刘勰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即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并非说真的“无我”,只是物我交融,浑而为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绚烂之极,乃为平淡”。“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细想来也还是有我在。失去了自我——我的感情,我的爱憎——也就变成了政治的传声筒,也就失去了诗。当然,表现自我并不是“我”的感情自由泛滥。诗中的自我,首先应该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其次应该是人民大众的一员。诗人首先应该是人,应该是自我,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去追求。但人又是社会的,社会有共同的道德规范。诗人决不能超然其外。只有把自我当作大众的一员,大众赞美的,也能激动诗人的心,诗人所表现的“自我”,才能为大众所喜爱。诗人感情的脉搏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诗人的歌唱才能表现时代精神,才能震撼人心,才能有永久的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